在进入农村信用社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恰逢“金惠工程”践行七周年,我首次以一名一级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组织的培训。工作中,普及金融知识的活动零零散散的开展了很多次,对于“金惠工程”,概念始终模糊。
经过两天的培训,对于这个项目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 “金惠工程”是“金融惠民工程”的简称,其首要目标就是在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掌握金融知识,改变自身命运”,是“金惠工程”的口号,带着这样的信念,七年来,志愿者们的足迹延伸到神州大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财和投资意识,尽早摆脱贫困。
农村金融教育需要“接地气”的方式,教材的编写内容要与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授课老师要用最接近农民的语言,“让农民接受就要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进行对话。”这是陕西农信社志愿者邰斌的经验。
农村金融教育需要“可持续”的模式,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宣讲是不够的,政府、教育、科技的多方参与,通过金融知识教育,农民的主动作为意识增强,农村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是多方积极参与的支撑点。
农村金融教育需要“惠民生”的成效,在金融反贫困的意识推进下,农民行动起来,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获取资金的路子更广,这就是“金惠工程”的期待:“授人以渔”。
我的工作单位是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机构中农村金融知识最早的传播平台。看着孙同全教授的PPT,农村金融知识教育从萌芽、到雏形、到思路清晰,也展示着农村信用社脱胎换骨的发展变化,一股神圣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中,记录了他驾车漫游中国大陆乡村和城市的经历,书中描述的中国乡村景象:质朴与无奈、美景与闭塞交织盘错,曾给我巨大的震动。在我这些年的农村工作生活中,这些景象又时不时的在我脑海里浮现,与现实重叠交错。
七年前,经历复习-笔试-面试-体检的一轮轮淘汰,我进入农村信用社工作,收到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欢呼雀跃,然而,现实很快将我的激情冷却下来,在偏远的山区网点,看不到现代金融的影子,存钱、取补贴、小额贷款是最主要的业务,存款不必考核,年末收息是永恒的主题,没有技术含量的竞争无需用到所学,下班后,与当地留守老人拉家常,常常是三两句后就找不到话题,这样的状态让我迷茫,曾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
在汨湖乡,业务量的大小带来的收益其实只够养活一个人,三个人的信用社其实是赔本买卖,由于历史原因,赶集地在离信用社十几里路的另外一个村,信用社所在的村是名副其实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因为工作走不开,买个生活必需品,都得让人带,逛街更是一种奢望。“为什么要坚守?”,我不止一次的问他们。“因为老百姓需要”。是的,一代代信合人的坚守,只为老百姓的需要,在每个节日,柜台上堆满了农民自家种的花生、栗子或是得到去家中吃饭邀请的时候,我读懂了他们的需要。
“金惠工程”何尝不是因为需要?因为懂得,无数志愿者前仆后继的参与进来,所谓志愿,意在志向、不计报酬、不怕牺牲。无论是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是“金惠工程”的志愿者,我都能感受到基层村民的期待,我无法给他们过多的承诺,只能尽力的把他们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