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情况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普惠金融事业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国民金融教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研究表明,人们所受的现代金融教育状况与其信贷违约率、家庭财务压力甚至收入水平相关(格林斯潘, 2001),金融知识在人口中呈现分布不均的结构性差异强化了贫富人口之间的马太效应。如何让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低收入人群有效接触乃至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以及形成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无疑可以起到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及促进社会和谐公平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而言,在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生活之前,掌握与现实社会生活契合度很高的现代金融知识,不仅可以透过家庭纽带有效传播金融知识并影响父母的财务决策,还能够切实提升其未来的经济活动参与能力与信心。
从2012年起,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启动了金惠工程的子项目—“农村中学金融知识普及项目”,在中西部12省67个国家级贫困县对农村中学生开展基础性金融知识培训。为了解试点进展情况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四川省金融教育协调小组于近期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试点学校及与教师、志愿者座谈等方式,对四川省宣汉、叙永、南部、万源、陕西洋县等5县(市)13所中学开展了调查。整个调查累计收到有效问卷363份、非试点中学有效问卷450份。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开展的农村中学金融知识普及项目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即普惠性、特定性、系统性: 普惠性是指项目具有公益性,特别是致力于为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特定性是指项目指向特定的服务对象,即面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在校学生;系统性是指项目的开展实施有较为完整的计划安排,涉及教材编写、教学目标的制定、授课老师的培训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各个方面、需要基层央行、学校、教师、学生、志愿者等各方的共同参与。由于项目组织者、参与者和接受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农村中学金融知识普及项目的效果已初步显现:它不仅初步改变了农村中学学生对待金融的模糊认知,让金融从抽象概念转化为感性认识,同时也在无形的过程中塑造了学生的现代金融观念和态度,有助于其将来更为从容自然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从调查反馈情况看,这种效果已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并进而对家庭成员形成积极影响,受到了学生及当地农民的欢迎。
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相较传统形式的农村金融教育,学校金融教育具有诸多优势。比如,现有以农村成年人口为主要对象、与金融业务相结合的宣讲教育形式,具有相对随意性、碎片化、运动式的缺点,由于对象、时间、地点的不确定,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金融教育的实际效果难以有效提升。反观农村中学金融知识普及项目,通过嵌入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它将金融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固定下来,保证了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其教育效果的显现是长期和深远的。此外,学校金融教育有利于降低国民金融教育的整体成本。由于金融知识的培训传授主要经由学校教师进行,随着学校教师相关知识及教学经验的积累,包括师资培训、教材编写、教学备课等金融教育的成本投入呈逐渐递减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中学金融教育项目顺利实施,但在其过程中也暴露出若干不匹配的现象:
一是项目短期性与教育长期性的不匹配。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农村金融知识普及项目由基金会从上而下发起推动,其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仍不免带有较为明显的短期性。如项目推广所需资金的来源大部分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捐赠,项目组织推动工作主要依靠社会志愿者的参与以及相关机构基于工作便利给予配合等等,而项目参与各方的职责义务都没有明确的界定,主要是靠体制内组织体系的临时参与并达成短期默契。但另一方面,金融知识普及项目仍属于教育范畴,需要遵循人类教育的一般规律,即需要长期、专业、有规划地坚持开展才能真正显现其社会效益。此外,普及金融知识也不应碎片化地只针对个别地区、个别人群施加影响,而应使体现出金融教育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广泛性,但实现这样的目标同样需要具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二是需求多样化与教材单一性的不匹配。对于金融知识这类注重实际运用的教育领域,充分了解并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是提升教育成效的关键之一。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的金融知识普及教材充分考虑了对基础性、入门知识的提供,但学生对于金融知识的需求显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实用性,而教材内容的深度、延展性上却难以给学生以及老师提供更多的支持。此外,当前农村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已经日渐城市化,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从小到大没有真正接触过农业生产活动,很多外出务工乃至在家务农的父母都希望将来孩子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因此,金融知识教材是否应将农业生产生活作为教材背景还值得斟酌。
三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匹配。显然,金融知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既没有硬性的考核任务也难以量化。而现有的普通初级中学虽然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仍视升学为教学重要目标,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因此,尽管在普通初级中学开展金融教育受到欢迎,但相当部分学校甚至教育部门仍担心金融知识教育挤占教学资源,以至在教学准备、课时安排上采取被动应付的姿态。个别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以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内容为由,拒绝在初级中学试点金融知识教学。
三、若干建议
一是将国民金融教育纳入国家战略。针对现阶段我国的国民金融教育还缺乏普及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国民接受金融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将国民金融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建立与日益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的国民金融教育体系。首先,通过国民金融教育立法,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把普及国民金融知识和强化国民金融意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基础教育;其次,以规划先行为统领,尽快研究制定国民金融教育总体规划,出台《国民金融教育管理办法》确立金融教育的总体目标、行动步骤、实现途径等等;第三,规划在明确金融普及教育的长期目标基础上,根据城乡差异、地域差别、对象差异等不同,在时间安排上形成梯度次序,在内容形式上讲究地域差异,在教学目标分阶段安排重点;第四,将中学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将不同阶段的校园金融知识的课程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加以明确,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
二是建立金融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金融教育部际协调机制,如成立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等部委共同参与的国民金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和推动全国的国民金融教育,定期研究评估金融宣传教育的效果和改进措施;建立长效资金筹集机制,如将国民金融教育的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金融教育有稳定和持续的资金支持提供保障,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如借鉴国际金融消费者教育网络(INFE)提出的金融教育有效性评估原则,定期对学校金融教育进行专业、全面的评价,形成评估报告并向全社会公布;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可指定由公益组织、各级教育部门或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负责对学校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建立志愿者管理机制,如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负责建立全国统一的志愿者管理平台,对志愿者队伍加以管理、培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激励。
三是发挥基层央行的积极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美国家甚至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国民金融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现实情况看,基层央行特别是县支行在动员县域金融资源支持金融教育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其中,一部分是人民银行各个传统业务条线自上而下主动推动开展的金融宣传活动,如反假币、信用体系建设、支付结算等等,另一部分则是随着央行新增职能而逐步整合显现,如近年来在各地试点并推广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基层央行可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框架下明确金融教育职责,负责与金融教育的协调组织、学校教师培训、志愿者日常管理等工作。
四是改进农村中学金融普及教育。丰富教材内容,如补充股票、基金、债券等基础性投资理财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增加测试及作业,在相应的课程结束之后,增添小型的计算题、测试题等内容以及家庭作业题,实现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课程与非课程活动结合,如在课程教育之外辅之知识竞赛、现场观摩、趣味游戏等非课程活动,以增强学习的参与互动性、趣味性;提供丰富的教辅材料,如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他移动通讯资源,建立专门的金融知识教育官方网站,形成更加具有弹性、深度和灵活性的互联网学习模式。
Copyright ©2017 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671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195